“新质生产力” 新在何处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词热词。“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对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本期“启真视点”,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青年教师解读今年全国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需要生产关系革新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系主任
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叶建亮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的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容和形态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断演化的特征,因此当前我们在讨论新质生产力的内容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根本体征出发,加大改革与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首先是产权制度的革新。新质生产力是依靠新型生产资料,也就是新型生产要素投入和创新型配置而催生的,因此需要产权制度的多模态革新。新型生产要素既包括新技术、新资源,也包括新模式、新场景、新组织,这些新型要素的来源复杂多样,其创新性配置的形式更是灵活多变,这就决定这些新型生产要素的产权安排,也就是其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的界定、组合方式,都需要显著的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产权安排形式。传统产权制度非但不能适应新型生产资料的产权安排,而且会阻碍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必须对新型生产资料进行多模态的产权制度改革。
其次是分配制度的革新。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成果的分配关系也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各种新型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其在产出中的贡献需要合理的评估并在分配中充分的体现。
再次是资源配置制度的革新。新质生产力条件下,资源配置传统边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产和消费、投入和产出、企业和政府、家庭和社会、日常民生和国家战略安全等等,其界线开始模糊。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方式越加灵活多样,需要探究计划和市场,政府和社会融合的资源配置制度,真正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新型资源配置体系。
最后是开放制度的革新。新质生产力既不会产生在封闭的土壤上,也不可能完全依赖跟随与模仿,而是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所有先进生产力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共同推进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开放型制度,充分融入全球的信息网络体系、科技研发体系、产业链体系、人才交流体系、规则标准体系等等。同时,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融通的辩证关系,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共促的开放型制度。
人工智能赋能“四链”融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宋华盛
创新链是从科学知识的创造,到创新成果转化,并产生经济社会价值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集合。产业链是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资金链是从资金投入、运营、再到商业化经营而增值的整个过程的资金供给与布局链条。人才链是学校培养、企业培训、社会吸纳人才的链式过程。
“四链融合”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各主体协同合作、资源共享,要素在各链间高效配置,四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形成融合发展的态势。四链融合既包括每个链条内各个环节的纵向融合,也包括四个链条之间的横向融合。当前,“四链融合”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诸多痛点、难点、堵点、卡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型技术,在推动“四链融合”领域大有可为。我们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性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赢得发展主动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的首要工作任务,全国多地多部门宣布向“新质生产力”发力。
各地方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向新质生产力发力,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各地方各部门在出政策、上项目、作部署时,务必充分认识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政府的首要职责始终是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通过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供给引导和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面临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会自觉寻求创新、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政府的角色是制度供给者,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各地政府不宜过分强调优先发展某些特定行业和做简单的产业取舍,更不能当“运动员”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理论的创新,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都建立在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基础理论研究的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企业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除了做好制度供给外,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也大有可为。各地方各部门要通过加大物质投入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和提高科研人才从事长期性基础性研究的积极性。推动基础理论创新需要持续投入、不断积累,才能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尤其考验政府的耐心。
发展新型生产关系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俞彬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匹配与和谐发展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二者出现不匹配情况,可能导致劳动者积极性下降,阻碍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形成。
以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产品的核心在于大数据的喂养与智能算法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当前的生产关系下,数据资产的确权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这不仅可能影响到数据提供者的积极性,也限制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并明确数据资产的确权,确保每位贡献数据的劳动者都能通过数据劳动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涉及复杂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因此程序劳动所创造出的人工智能专利权的归属与分享机制尤为关键。现有生产关系下,人工智能产品依靠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无法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中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我们必须保障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程序劳动者,同样享有人工智能专利共享权,才能推动人才要素积极流入人工智能领域。
总而言之,唯有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实现科技进步、社会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内容整理:应梦佳今日编辑:毛清萍 单靖翔责任编辑:奚婉 樊畅任少波:全面提升高水平大学教育质量
2024全国两会新词热词
《竺可桢日记》中的西迁首站
浙大智库青年解读2024政府工作报告启真视点 | 以数字化教育拓宽国际化空间